緒論
主要講解土壤的基本特性與土壤科學發(fā)展過程。包括土壤的定義、土壤的基本組成、土壤的基本特性、土壤學的發(fā)展歷史及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重點掌握土壤的概念和功能;
第一章 土壤礦物質組成
主要講解土壤母質的形成、風化作用及沉積體的類型;土壤礦物的元素組成、礦物組成;重點講解土壤粘土礦物的結構、類型和性質及分布,為以后講解土壤的理化性奠定基礎。重點掌握土壤粘土礦物的結構與性質。
第二章 土壤有機質
講解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含量、組成;土壤腐殖質的特性以及土壤有機質轉化的影響因素和土壤有機質在肥力上的作用及管理措施;土壤碳素循環(huán)及動態(tài)平衡。重點掌握土壤腐殖質的特性與有機質的功能;
第三章 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多樣性、土壤微生物區(qū)系、土壤生物活性物質及影響土壤生物活性的環(huán)境因素。重點掌握土壤生物的類型和對土壤性質的影響。
第四章 土壤質地和結構
講解土壤的三相組成、土壤質地、土壤結構、土壤孔性以及土體構造等,重點是土壤質地與結構,是了解土壤基質的基本特性,是土壤物理性質的重要內容,是土壤中的最基本的內容。重點掌握土壤質地和結構的類型和生產特性。
第五章 土壤水
土壤水的能態(tài)、土壤的測定和表示、土壤水的運動規(guī)律。重點講解土壤水分的能態(tài)、土壤飽和水流、非飽和水流的定量描述、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蒸發(fā)、入滲、再分布規(guī)律以及田間土壤水平衡模型的應用。重點掌握土壤水勢、土壤水分運動的內容。
第六章 土壤空氣和熱量
土壤空氣的組成、土壤空氣的運動;土壤熱量來源、土壤熱參數等。 重點掌握土壤的熱參數及其影響因素。
第七章 土壤的形成和發(fā)育
土壤的主要成土因素、成土過程,土壤剖面與個體發(fā)育特征。重點講解五大成土因素之間的關系、地質大循環(huán)與生物小循環(huán)之間的關系、常見的成土過程等。重點掌握主要土壤成土因素和成土過程。
第八章 土壤膠體化學與表面反應
講解內容包括土壤膠體的表面積、土壤的電性、土壤的膠體特征、土壤離子交換特點,為土壤化學的基礎,也是了解土壤基本性質的基礎。重點掌握土壤的膠體特性和離子交換過程。
第九章 土壤酸堿性和氧化反應
土壤酸堿度的分布、成因、類型和改良;土壤氧化還原體系、土壤緩沖體系及緩沖容量。重點掌握土壤酸堿性及其改良方法。
第十章 土壤養(yǎng)分循環(huán)
主要闡述土壤的氮、磷、鉀、鈣、鎂、硫及微量元素的循環(huán)過程以及對土壤養(yǎng)分有效性的影響和相應的調控措施。重點掌握土壤氮磷鉀的轉化過程。
第十一章 土壤分類和調查
主要闡述土壤分類的原則和世界上主要的土壤分類體系(美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中國土壤分類系統(tǒng))以及土壤調查技術和應用。重點了解土壤分類原則和發(fā)展歷史。
第十二章 土壤耕作與管理
闡述土壤耕作、耕性的概念、基本的耕作方法和技術;土壤耕性與土壤力學性質的關系;土壤耕作的管理。重點掌握土壤耕性及其主要的耕作方式;
第十三章 土壤污染與防治
主要闡述土壤污染的概念與自凈作用;然后講解土壤土壤污染物的來源與危害;在講解土壤組成及理化性質對污染物毒性的影響;最后講解酸沉降對土壤性質的影響及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方法。重點掌握土壤污染的類型及土壤性質對污染物的轉化過程的影響。
第十四章 土壤退化與環(huán)境質量
首先講解土壤退化的概念與類型以及相應的防治措施,然后講解土壤質量、土壤健康的概念以及土壤質量與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土壤質量的評價體系等。重點掌握土壤質量的概念、土壤退化的類型及其退化態(tài)勢。

土壤學
林大儀

土壤學
孫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