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課為學科導論課程,教學內容包括:(1)學科史;(2)研究內容;(3)研究方法;(4)理論演變史;(5)分支領域介紹;(6)中國人類學;(7)學術與現(xiàn)實意義解釋等。

社會學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事實(客觀事實:社會行為、社會結構、社會問題等;主觀事實:人性、社會學心理等)的擁有多重范式的學科,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xiàn)代學科。 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tǒng)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并列于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社會學在研究題材上或研究法則上均有相當?shù)膹V泛性,其傳統(tǒng)研究對象包括了社會分層、社會階級、社會流動、社會宗教、社會法律、越軌行為等,而采取的模式則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 由于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都是由社會結構、個體機構的影響下塑造而成,所以隨著社會發(fā)展,社會學進一步擴大其研究重點至其他相關科目,諸如醫(yī)療、軍事或刑事制度、互聯(lián)網等,甚至是例如科學知識發(fā)展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一類的課題。另一方面,社會科學方法(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20世紀中葉以來多樣化的語言、文化轉變產生了更多更具詮釋性、哲學性的社會研究模式。

人類學
“人類學”顧名思義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其英文“anthropology”就是源于希臘語“人的學問”的復合含義。 從廣義上講,人類學自發(fā)端之始就具備了兼容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跨學科考察特征,其研究范圍可以包括從有人類歷史以來的與人相關的各個領域,比如涉及對人性和人的本質探討的哲學、關注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社會學、心理學以及關注人的體質特征和生物屬性的生物學等等。 從狹義上講,人類學作為一門現(xiàn)代學科,直到19世紀中期才開始形成一個較為獨立的研究領域。可以說,現(xiàn)代人類學發(fā)端于英國,發(fā)展于歐洲,繁盛于美國,在目前較為流行的北美人類學知識框架下,人類學包含了生物或體質人類學(biological or physical anthropology)、語言人類學(linguistic anthropology)、考古人類學(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或民族學(ethnology)?!叭祟悓W”一般意義上側重指文化人類學,“文化”是人類學關注的核心內容,人類學家始終把尋求地球上諸多文化與族群活動的普遍性作為其使命,同時承認文化多樣性,尊重地方性的文化,力圖建立不同文化間的對話和文化理解。其學科標志是田野工作和民族志,田野工作強調對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直接加入,與所調查的族群居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并學習當?shù)卣Z言,通過對當?shù)厣畹膶嶋H體驗獲得經驗性的調查資料。民族志是人類學研究撰寫成的文本,人類學研究成果還包括民族志電影以及以民族志為素材的專業(yè)論文、論著和應用性的結論與實踐等。 我國人類學發(fā)展尚不完善,因我國人類學起步時已有考古學、語言學和生物學、醫(yī)學等實力強大的學科獨立存在,故而語言人類學、考古人類學和體質人類學與歷史學、語言學和自然科學的關系更為密切,同人類學的關系則處在因缺少跨學科知識而難于聯(lián)姻的狀態(tài)中。